牧靈關顧

李均熊牧師 - 摩西的多重宇宙

講題:摩西的多重宇宙 The Multi-verse of Moses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3年2月12日
 
起:解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今屆(95屆)奧斯卡金像獎有十一項提名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今日講題的靈感自然是取材自這部電影,但其實一二個月前我已經在外間一個課程用這個題目。那個課程我嘗試結合申命記的編修研究(redaction criticism)和今日的牧養關注,提出一種我們未必熟識的閱讀申命記的方法。講道不是教學,所以我不在這裏詳論當中的方法問題。簡單一點交代的話,所謂編修研究,是假設聖經經文的產生,是經歷不同年代、多重的編寫。由最初的口耳相傳,到成文成經成典,經文都因應年代的轉變而產生的讀者群,作出修定和增潤。通常我們會簡單將這些年代分成亞述時期,巴比倫時期,波斯時期到希羅時期。因應以色列人在這些時期所面對處境的轉變,經文傳遞者,或稱之為「文士」,會按身處這些處境的人民所需要的信息去塑造經文。在亞述和巴比倫時期面臨國家一步一步進入毁滅的以色列人,和波斯時期新生代有機會回歸故土重建聖殿聖城的以色列人,他們自然有很不同的牧養需要。文士便以他們的需要,透過不同技巧去塑造經文的側重點。所以每一層次的編修,其實都是一次因應時代牧養需要而有的修訂。
 
那我們怎樣得知有這些不同層次的編修呢,最主要是因為經文一些細節的不一致,而令到聖經讀者意識到前一段經文和後一段經文可能正回應著不同時代的需要。在外間課程我借用了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宇宙跳躍」(verse-jumping)的橋段去類比其中的方法,今日也不在講道中詳述了。若大家有興趣,可能先看看那電影,遲些有機會可能開設一個主日學再仔細討論。
要理解我接著的講道,大家嘗試記著這段申命記經文所講述的內容,即摩西在摩押平原和將要進入上主應許之地的新生代的宣講,在後世代的編修者手中,轉化成對應被擄和被擄後的以色列讀者的牧養信息,那便足夠了。
 
承:經文的跳躍點(verse-jumping
讓我回到今日舊約的經課吧。若你留心細看,今日舊約經課正是回應福音經課中耶穌對摩西律法的新解釋,就是要我們要選擇聽從上主的律法,就是要愛上主,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這個訴求,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下自有嶄新意義。可惜只是單看申命記的經文,那可是一些老掉牙的講法。 所以希望今天用這種所謂「多重宇宙」的閱讀方法,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領受。
 
若我們細閱在申命記的經文,大家應該會留意「今日」的重複使用。在經文的宇宙內,摩西不斷強調「今日」要作出選擇,聽眾要對「今日」的吩咐作出回應,摩西又呼天喚地在「今日」作見證。經文的宇宙將昔日摩西的要求和讀者的宇宙連結起來,摩西的要求並非過氣的,昨日因應處境的權宜之計,乃是立刻,緊急,面對「今日」的處境的要求來的。
 
從編修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個「今日」正是經文編修者使申命記經文能回應不同世代的關鍵字眼。為使大家容易明白,在摩西的多重宇宙中,我只集中講經文中的宇宙和後被擄波斯時期的宇宙,當然這樣的目的是去回應今日我們處身的宇宙。
所謂「經文的宇宙」的「今日」就是五經敘述中事件發生的時地人。從經文的敘述設置中,我們得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到西奈曠野,在那裏上主與以色列人立約,宣佈律法和製作會幕,之後以色列人便起程預備進入迦南,上主應許以色列先祖的應許地。但以色列人因為害怕當地的巨人,不單不願進入應許地,更埋怨摩西埋怨上主為何帶他們到曠野受死,要求回去埃及,又要用石頭打死摩西亞倫。於是,上主對他們發出判語,要當日凡二十歲以上發怨言的死在曠野,不得進入應許地。經文的宇宙很快便過了四十年,那些以色列的舊一代已經全部過去,來到今天我們經課的申命記經文,摩西宣講的對像就是大部份未經歷過出埃及救贖,只在曠野成長的新生代。在應許地的邊緣,面對前行得地的重大挑戰。更重要的,是在應許地的新生活,會是怎樣的呢。可以說經文宇宙中,摩西的宣講正是預備這批新生代面對將要來的挑戰。
 
申命記29:1提到摩西與這些新生代在摩押立約:「耶和華在何烈山與以色列人立約以外,這是耶和華在摩押地吩咐摩西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話。」但是,一開始經文提到上主在埃及地,在「你們眼前」向法老行事,「你們都看見了」。然後,經文轉而用單數的「你」,說「就是你親眼看見的大考驗,那些神蹟和大奇事」。我們知道經文宇宙中的聽眾,那些在曠野長大的新生代,絕沒可能親眼見過上主在埃及行的神蹟和大奇事。這樣的講法正是文士使經文在不同宇宙間跳躍的手段(還有單數詞與複數詞的轉換,不贅)。其實每一代人都必須「親眼」見證上主的大能奇事,而不是只對這些救贖故事道聽途說。申命記29和30章的語言不斷強調它的聽眾要留意的是今日,基本上是要它的聽眾將昨日的救贖和立約經驗,在今日去重活(relive),而不是只當已過去的舊故事來聽。
 
轉:重歷救恩重新立約的新生代
然而,在歷史的洪流中,誰才會關心這些重新立約、重活救恩事件的信息。雖然經文宇宙中的聽眾是曠野成長的新生代,但在摩西的(或說申命記)的多重宇宙中,最有可能領受這裏信息的歷史聽眾,是後被擄波斯時期的以色列人,他們正是被擄的新生代。上一代因著得罪上主而得到懲罰,而到他們這波斯時期的一代,正是面臨回歸應許地,重建聖民聖殿聖城的新生代。經文中摩西是對著曠野的新生代宣講,但被擄的新生代,才是傳遞經文的文士希望能真正明白經文信息的對像。若我們看前一些30:1-5的經文:「當這一切的事,就是我擺在你面前的祝福和詛咒臨到你的時候,你在耶和華-你神趕逐你去的萬國中,心裏回想這些事,你和你的子孫若盡心盡性歸向耶和華-你的神,照我今日一切所吩咐你的,聽從他的話,耶和華-你的神就必憐憫你,使你這被擄的子民歸回。耶和華-你的神必轉回,從分散你到的萬民中把你召集回來。你就是被趕逐到天涯,耶和華-你的神也必從那裏召集你,從那裏領你回來。耶和華-你的神必領你進入你列祖所得的地,你必得著這地為業。他必善待你,使你增多,勝過你的列祖。」,你可能就更肯定這裏申命記經文的對應讀者,就是波斯時期後被擄回歸的以色列民。不知你能否掌握這種多重宇宙的經文跳躍?
 
合:今日宇宙的生死禍福的抉擇
若我們能從經文宇宙中跳躍到波斯時期的後被擄新生代宇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問後被擄的新生代面對是一個怎樣的牧養處境呢?和曠野成長的新生代有何共通之處?不同時代的新生代自有其獨有的問題,但這些牧養處境的相同處,造就了經文的相關性,亦使種宇宙跳躍變得有意思(就像電影女主角,能使用另一宇宙的能力,解救她身處宇宙的危機)。
 
經文的信息能對今日那一些處境下的人有意義呢?經文的宇宙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不需為進入應許地而打扙,也沒有如迦南滿天神明的異教環境要我們克服。但今日香港教會的新生代,所面對的牧養困境,與波斯宇宙的在殖民帝國的政治下、重建受盡創傷的社群信仰,則接近得多了。當然我們比起埋怨上主而死在曠野的一代,又或因得罪上主面對國破家亡而流散各處的以色列一代,我們今日香港處身的社會與信仰危難其實是十分之細小。但在近幾年香港的社會事件之後,國安法的實施,疫情下的新常態,對教會和我們生活也有不少影響。看著電視報導的法庭消息,看著因信徒移民帶來事奉人手的缺乏,看著疫情後大少教會成員的轉變,這些都只是對信仰群體表面的打擊。更深一層的對各種社會和教會問題的無奈,恐懼,失望和失落,又會否影響著我們的信仰和教會生活呢?波斯時期的新生代,需要可以回歸故土,但一切都要重新開始,而且面對帝國殖民的統治,失去自主自由,又可以如何重建呢?其實與我們在疫情復常後,要重建新的生活和教會模式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在今日經課的申命記的經文中有兩個重點:一,就是要愛神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好使「你」可以存活、增多;二,就是「倘若你的心偏離,不肯聽從,卻被引誘去敬拜別神,事奉它們,「你們」必定滅亡。這就是新生代要在「今日」作出的生死禍福的抉擇。(這個單數「你」和眾數「你們」的轉換我不作詳述,只是這種轉換令我想起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所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表面上經文的應許是對在曠野成長的新生代(經文中的宇宙),但其實對在波斯後被擄要回歸重建的新生代(波斯時期的宇宙),其應許是更加匹配的,就是從人丁稀少復甦過來(存活、增多),因外族統治而民族長遠命運所受到威脅能夠消除(「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必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若我們再看前數節,30:6「耶和華-你的神要使你的心和你後裔的心受割禮,好叫你盡心盡性愛耶和華-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而且30:11, 14「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對你並不困難,也不太遠……因這話離你很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裏,使你可以遵行。」可見,能成就這個生命和祝福的選擇的,去愛上主,去遵行上主的道,是上主的工作,並不是新生代有甚麼特別能力。在帝國的強力政治機器的統治下,你仍可選擇上主生命之道,成就上主的祝福。
 
另一方面,經文宇宙中的新生代要逃避的引誘可能是迦南的神明,但在波斯宇宙中,所可能的引誘就不單是別國的神明,更可能是帝國穩定社會的宗教神明,甚至是國家機器所要求的效忠對像。在今日香港社會中,你又會選擇事奉誰?
 
透過這種經文的跳躍,我們可以將經文沒太大關聯的地方,連結到相通的處境,這樣會否更能協助我們思考怎樣在今日應用申命記的經文?
 
在這多重宇宙中,經文有一連結點都是不變的,就是生死禍福「今日」已然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在「今日」,在我們的處境中,重新體現救恩的故事,重新堅守立約的要求,用愛去回應我們的主,堅決拒絕使我們離開真道的勢力。你又準備好去選擇生命,重新出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