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靈關顧

李均熊牧師 - 無水之道

講題:無水之道 The Way of No Water
講員:李均熊牧師
場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
日期:2023年3月12日
 
起:求水那有錯?
17:1以色列全會眾遵照耶和華的吩咐,從汛的曠野一段一段地往前行。他們在利非訂安營,但百姓沒有水喝。
 
以色列人離開為奴的埃及,進入了自由的曠野。他們是按著上主的吩咐,一段段的在曠野往前走的。但曠野雖然帶來自由,但亦充滿危機和不確定。當以色列人行到利非訂,百姓沒有水喝。
百姓渴了。在曠野之地發覺無水,向上主發出要求,何錯之有?
 
承:米利巴與瑪撒
17:2百姓就與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與我爭鬧呢?你們為甚麼試探耶和華呢?」
17:3百姓在那裏口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以及牲畜都渴死呢?」
17:4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我要怎樣對待這百姓呢?他們差一點就要拿石頭打死我了。」
 
無水而向上主求水喝,自然不過。但經文明確的給我們看到,百姓的要求,卻變成向摩西——他們的領袖——爭鬧的理由。而摩西更進一步指出,百姓與摩西爭鬧,骨子裏其實是在試探上主。
 
爭鬧和試探,成為為事件發生地方命名的依據:米利巴,就是爭鬧;瑪撒,就是試探。
 
爭鬧(argue),用今日的語言來說,就是埋怨(grumble),控訴(complaint),責罵(chide),「嗌交」(quarrel),甚至初而口角,繼而動武(from verbal quarrl to physical fight)。不是嗎?「他們差一點就要拿石頭打死我了」——摩西唔係見到佢哋個個都拎住嚿石頭準備向佢掟過去咩?
 
無水而求水,之所以變成爭鬧,並不是危機如何艱巨,困難如何凶險。以色列人不是看見過上主在出埃及施行的神蹟奇事嗎?過紅海後以色列人不是高唱上主是戰士嗎?在書珥的曠野上主不是令苦水變甜嗎?在以琳他們不是享受過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的美景嗎?在汛的曠野他們不是享用嗎哪和鵪鶉直到如今嗎?為甚麼這刻發現無水會演變成埋怨爭鬧?
 
百姓對摩西不是只要求「給我們水喝」,而是質疑摩西「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以及牲畜渴死呢?」他們不領情不特止,更質疑摩西的動機,認為他們領袖的出發點不是要解放他們免受奴役,而是要引他們到無水之地將他們害死!「畀你害死啦!」
 
你不要奇怪以色列百姓為何會如此。出埃及記只是將人性的一面向我們展露。人就是會忘恩負義,無論經歷幾多恩典,遇到困難問題,也會質疑身邊的一切,甚至演變成埋怨和投訴。不是嗎?
 
因為咁,呢度叫做米利巴。
 
摩西進一步使我們意識到,這裏百姓並不是針對他們的領袖,而是領袖背後代表的上主:「你們為甚麼試探耶和華?」。百姓其實是在「試探」上主。甚麼是「試探」。這裏的「試探」不是test,並不是出一道難題看你能否解決,而是trick,製造一個陷阱,睇吓你會唔會失足跌落去。就如今日我們常常遇到的網絡釣魚(phishing),詐騙電話(scam call)等等。又如魔鬼試探耶穌,叫佢自找麻煩,在聖殿頂跳下去,「睇吓神會唔會幫你!」耶穌駁斥魔鬼引用的申命記6:16「不可試探主—你的神」,下半句就是「像你們在瑪撒那樣試探他。」
以色列人怎樣「試探」上主呢,經課結束的說話可能就是線索:百姓「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百姓並不是只是口渴,所以要求水喝,而是「啍,睇吓你係咪真係係到!」百姓是否遇見無水之境,就想試下引上主「現形」?甚至可能當上主「現形」的時候,就找個百寶袋將祂封印起來,到有甚麼需要,就隨時可以找祂出來幫手啦!
 
情形就好似你遇到一個精靈,想用佢法力去幫你做事,於是乎就「試探」(trick)呢個精靈:「你真係可以鑽入去呢盞咁細嘅神燈咩,我唔信」,於是精靈為咗證明佢係得嘅,就化作一陣青煙,鑽咗入去那個神燈內,然候你就將佢封印起嚟,到要用佢時就刷三下神燈,佢就要出嚟滿足你嘅願望一樣。
 
上主要隨時滿足我的需要,不然跟祂走曠野路有乜著數?不如返埃及起碼唔會餓死渴死。
 
因為咁,所以呢度叫做瑪撒。
 
轉:上主站那裏?
17:5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帶著以色列的幾個長老,走在百姓前面,手裏拿著你先前擊打尼羅河的杖,去吧!
17:6看哪,我要在何烈的磐石那裏,站在你面前。看我啊,站著在你面前,在何烈的磐石之上。你要擊打磐石,水就會從磐石流出來,給百姓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做了。
 
但說到底,百姓的要求是合理的,於是上主就吩咐摩西,帶著以色列的幾個長老,走在百姓前面。大家唔好忘記,百姓手上個個嗱住嚿石頭。呢個舉動,係要鍛煉摩西,等佢煉大啲個膽?還是要提醒一班凶神惡煞嘅以色列人,摩西只是其中一個代表上主的領導,其實還有一大班長老都是代表上主,這是集體領導,針對摩西乃愚蠢之舉? 關於領導問題,今日暫且按下不表。
 
但上主同時叫摩西手裏拿著先前擊打尼羅河的杖,更可能就是提醒這一班忘恩負義的以色列人,上主一直沒有離開以色列人,透過可見的杖顯出祂的神蹟奇事。昔日擊打尼羅河的杖,會否就今日的十字架,又或聖餐的酒與餅?
 
上主跟著的吩咐其實我們更要留心,我嘗試按原文再譯一譯:
看我啊,站著在你面前那處,在何烈的磐石之上
你要擊打磐石,從那裏水就會流出來,百姓就可以喝。
 
若我們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摩西會見到上主就在磐石的上面,那麼摩西擊打磐石,便是朝著上主打上去了?
 
無論這個解釋是否合理,這個擊打磐石而出水的意像,可能是今日預苦期第三主日選讀這一段舊約的原由。這塊磐石,早期教會認為就是基督的預表,在結合猶太人認為這塊磐石在此之後就在曠野一路上跟著以色列人走的早期傳統,保羅在林前10:1-4就這樣寫道:「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糧,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跟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倒斃在曠野裏了。」
 
那靈磐石是跟隨著他們的靈磐石,而那磐石就是基督。磐石被擊打而出水,成為一個意像,讓我們省察我們今日井旁婦人期望能得到的活水,是透過基督的受苦而成存的。
 
合:不要留在瑪撒米利巴
17:7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又叫米利巴,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裏爭鬧,並且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否在我們中間呢?」
 
可以見到,在預苦期選讀這段舊約經課,其正面目的是回響井旁婦人所得到的活水,乃透過那靈磐石所預表的基督被擊打而能夠賜給我們。但整段舊約經課的焦點,正正是17:7要我們記得的,就是那地方的名字:名叫瑪撒,又叫米利巴。詩篇的選讀也不厭其煩地提醒我們:「手你們不可硬著心,像當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曠野的瑪撒。那時,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四十年之久,我厭煩那世代,說:這是心裏迷糊的百姓,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所以,我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之前提到的申6:16也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像你們在瑪撒那樣試探他。」我也提過保羅在林前10引用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告訴我們: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鑒戒,使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貪戀過的一樣。
 
為何要將事發地點改名做米利巴和瑪撒,每次提起都不厭其煩叫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好像當日在曠野的百姓般呢?
 
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裏,遇到困難是必然的。人生本來就充滿危機與困難,基督徒並不能幸免。但我們透過基督成為上主的兒女,能因耶穌的救恩而得享活水天糧,並不代表我們就會常存感恩,或是面對困厄時能真心倚靠神。米利巴提醒我們,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得解放得自由,並未換來他們對上主的感恩,一遇危難就會去與帶領他們、施恩給他們的主去爭鬧。而瑪撒就提醒我們,米利巴背後可能就是百姓想透過這般撒野,去誘使trick 上主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問題不在我們的渴求是否正當,又或上主能否又或會否滿足我們的渴求;問題是我們想透過我們的方法去促(迫?)使上主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我們跟隨上主引領,使人尊主為聖,讓上主旨意在地若天。
 
這是人性的軟弱,就算我們如何有信心,在面對危難困厄時也有機會落入米利巴和瑪撒的錯誤中而不自知。要常常憶起米利巴和瑪撒,提醒自己不可對上主無理要求。是我們遵主指使行曠野路,而不是在曠野路搵上主著數(要上主為我們服務)。
 
今日是預苦期的第三主日,是紀念耶穌受苦與受死的日子。摩西擊打磐石而出水,能成為提醒我們上主的受苦使我們得活水的意像。但發生這事的地方名叫米利巴,即是瑪撒,就要提醒我們不要以為上主施與我們生命的活水,我們就可以對上主強作要求,要祂為我們的需要服務。
 
不過,今日書信經課也提醒我們,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主耶穌就替我們死,而顯明神對我們的愛。所以,雖然以色列人忘恩負義,又要試探祂,只想上主為他們服務,上主仍然透過磐石被擊打而出水,去滿足他們在無水之時的渴求。因此讓我們不要忘記,今天我們能如井旁婦人得活水而不渴,領受上主因受苦而賜下給我們生命,並不是因我們的義,而是上主全然的接納和恩典。